作为健康中国战略的重要支撑,医药工业高质量发展备受关注。今年4月,工业和信息化部等七部门印发《医药工业数智化转型实施方案(2025—2030年)》,为行业指明了发展方向。
技术是手段,发展才是目的,要坚持问题导向,根据企业的不同发展阶段和不同应用需求,如质量提升、降本增效、新药研发等需求,稳步推进新技术的落地应用。
人工智能已在解析中药复杂性和提升质控水平方面展现出巨大潜力,但智能制造还需要有统一的数据接口与工艺标准,才能推动行业的整体发展。
在由现代中药创制全国重点实验室主办的“第十届智慧制药学术产业大会”上,诸多专家围绕医药工业数智化转型过程中的痛点问题展开“智慧”碰撞。
此次全民健身主题系列活动不仅丰富了群众的文化生活,也为推广健康生活方式、提升国民健康素质做出了积极贡献。
何首乌药用历史已有1300余年,在《本草纲目》中便记载制何首乌有“健筋骨,乌髭发”的功效,但自上世纪末以来有关何首乌是否会造成肝损伤的争议源源不断,如何保障何首乌入药的安全性成为重点研究课题。
目前,东直门医院还将“互联网+医疗”模式引入到了京津冀医联体合作之中,搭建起远程医疗平台。通过这一平台,东直门医院的专家可以与津冀合作医院的医护人员进行实时远程会诊。
本次大会以“AI技术赋能中医药高质量发展”为主题,聚焦“医药工业数智化转型实施路径”,围绕中药行业数智化转型、智能制造、科学监管与标准体系建设等关键议题开展深入研讨。
创新疗法在一线治疗过程中不仅要减少副作用,还应便于临床应用和健康管理。
持续加强中医儿科相关专业人才培养和科研支撑,强化儿童用中药科研攻关。未来还将加强儿童青少年健康有关科普宣传,引导儿童青少年强化主动健康意识,提升健康素养水平。
第九届中国成都国际非遗节中医药健康咨询活动,既是一场传统文化与现代健康理念的深度对话,更是一次守护生命、传承文明的温暖行动。
烟火气十足、富有趣味的“地摊式”中医医疗体验,不仅把中医健康服务融进了居民的生活,也给繁华的都市增添了不一样的健康味儿。
激活传统中医药文化活力,让产品形式和应用场景不断推陈出新、迭代升级,为中医药传承创新提供更多鲜活的载体,是中医药越来越“潮”的秘诀之一。
中医药夜市不仅丰富了居民的夜生活,也为中医药文化传播探索了一条接地气的路径。各地应针对中医药夜市建立健全管理制度,确保服务安全规范。
中医气络学说精气神理论据此提出衰老的核心病机——“肾精虚衰是衰老根本、元气亏虚是衰老关键、形神耗损是衰老表现”,指出补肾精是抗衰老的关键所在,并通过基础、动物和临床循证研究进行进一步论证,形成了完整的
中医药是传统医药的杰出代表,也是中华文明的瑰宝。中国不仅中医药产品丰富,更建立了覆盖城乡的融预防保健、疾病治疗和康复为一体的中医药服务体系。
目前,我国已建成中医药全产业链质量可追溯数据平台,能够采集生产过程的实时数据,为全国100多家重点中药企业提供追溯服务,覆盖113种常用中药材。
据预测,2025-2030年,超长效降血脂药有望逐步替代传统注射剂,而口服PCSK9抑制剂和CRISPR疗法凭借其独特的优势,可能会成为未来的主流治疗方法。
推动中医药全民阅读是落实文化强国战略的重大举措,也是用现代语言解读岐黄智慧,服务人民健康的关键桥梁。
中医正骨疗法作为中医药非物质文化遗产的重要组成部分,于2006年被列入首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其相关项目在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名录中占有很大比例。
借助现代科技、人工智能等智慧化、数字化技术可有效推动健康服务普惠化、精准化,合作共赢、群策群力是重要支撑。
中国医学科学院药用植物研究所构建了精准高效的化合物药效团筛选模型,利用AI辅助发现药物,已经上市转化8个中药新药。
与会专家表示,本研究不仅为中医药抗衰老提供了高质量的临床证据,也为后续深入研究奠定了基础。
大量研究证实,基于该理论研发的创新药物对整体衰老及神经、血管、生殖等多个系统衰老及衰老相关慢病具有显著改善作用。
在多样化的抗衰老干预途径中,由中医气络学说精气神理论指导研发的创新药物八子补肾胶囊表现亮眼。
会议以“传播针灸创新成果,同绘健康中国蓝图”为主题,搭建学术研讨、经验分享与科普实践交流的平台,续写中国针灸学会科普工作发展新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