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发展网讯 近日,2025年广东省医学会肺部肿瘤学研讨会在广州圆满落幕。本次会议汇聚国内胸外科领域顶尖专家,围绕肺癌诊疗前沿进展、临床难点及未来方向展开深度研讨。北京大学第一医院胸外科李简教授以“肺癌真实分类分期和合理治疗的探索”为题作专题报告,针对当前肺癌诊疗体系中的核心问题提出突破性思考,引发学界广泛关注。
现行肺癌诊疗体系存争议:筛查与治疗“效果悖论”待解
作为肺癌防治领域的热点议题,低剂量螺旋CT(LDCT)筛查的价值长期被临床认可。李简教授首先回顾了美国国家肺癌筛查试验(NLST)的经典数据:2011年公布的结果显示,LDCT筛查可使肺癌死亡率降低20%;但2021年延长观察期数据显示,其带来的生存获益存在局限性——LDCT组I期肺癌10年特异性生存率(73.4%)仅略高于对照组(64.6%),且II期、III/IV期肺癌生存率甚至与对照组无显著差异。更值得关注的是,筛查发现的I期病例生存率虽优于组内非筛查病例,但X线胸片(CXR)组筛查与否的I期生存率无差别。“这意味着现有分类、分期及治疗体系虽繁杂,却未能真正解决肺癌治愈难题。”李简指出。
根源探析:全身性疾病认知或成局限
为何现行体系效果未达预期?李简分析认为,传统认知中将肺癌(尤其是小细胞肺癌)定义为“全身性疾病”,并以TNM分期指导诊疗是关键因素。他指出,TNM分期数据多基于患者就诊时的病理结果,而早中期肺癌手术的疗效并不显著优于放疗,“这种‘全身性疾病’的单一标签,可能掩盖了肺癌异质性的真实特征。”
突破性认知:部分肺癌或非“全身性疾病”,筛查需更精准
基于北大医院团队长期临床实践,李简提出的观点:肺癌并非全是全身性疾病。他强调,包括寡转移状态的非小细胞肺癌及部分小细胞肺癌,若采用北大医院优化的手术方案,许多患者无需后续治疗即可实现长期生存。此外,通过对113例有多年既往CT数据的肺癌患者自然病程分析,团队发现小细胞肺癌的生物学行为并非独立成类,其发展轨迹与其他类型肺癌存在交叉。
针对筛查策略,李简直言:“在北大医院肺癌手术方法尚未普及前,不建议对普通人群开展CT筛查;对吸烟人群的筛查也需更加审慎。”他呼吁,需建立更精准的筛查适应症与评估体系,避免过度诊疗。
学术价值引共鸣:推动诊疗从“经验”向“精准”跨越
本次研讨会中,李简教授的系列观点为肺癌诊疗提供了全新视角。与会专家表示,其对现行体系的反思、对肺癌异质性的深入剖析,以及基于真实世界数据的循证探索,为优化分类分期标准、制定个体化治疗方案提供了重要参考。
广东省医学会相关负责人表示,此次会议搭建了高水平学术交流平台,不仅促进了前沿成果共享,更推动肺部肿瘤学向“精准化、个体化”方向迈进。未来,随着更多类似研究的深入,肺癌防治有望迎来更科学的诊疗范式。(中国发展网)
责任编辑:邢晓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