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医路同行・共话未来」新时代医务工作创新发展学术会议成功举办

摘要:需要加强顶层设计与多部门协同,解决数据壁垒、伦理规范、人文关怀缺失等问题,在国家规范的指导下合理应用人工智能,以提升医疗服务与管理效能。

7 月 5 日,由中国研究型医院学会医疗质量管理与评价专业委员会主办的「医路同行・共话未来」新时代医务工作创新发展学术会议在复旦大学附属华山医院顺利召开。全国各大综合医院、专科医院的医疗管理专家、卫生政策研究学者齐聚一堂,围绕医院医疗管理的先进经验与创新实践展开深入探讨。

会议现场

会议伊始,中国研究型医院学会医疗质量管理与评价专业委员会主任委员李宁与复旦大学附属华山医院副院长夏云分别致辞,热烈欢迎与会嘉宾。希望通过此次学术会议,大家能围绕医务工作中的重点、难点问题展开深入交流,共同寻求解决方案,搭建起医疗管理的高效交流平台,推动长期合作与资源共享。开幕式由复旦大学附属华山医院浦东院区院长王惠英主持。

质量筑基     

聚焦管理体系与实践创新

国家卫健委医疗服务标准委员会委员李岩在《绩效监测与精细化管理》讲座中强调,医院的高质量发展离不开坚实的数据基础,只有在数据的引导下,才能精准找到适合自身的发展路径。科学的绩效监测是提升医疗质量和效率的关键所在,而精细化管理的核心在于将目标分解为可量化、可追踪的指标,通过数据闭环来驱动流程优化与资源的合理配置。

北京大学肿瘤医院党委副书记、医务处长薛冬结合自己十多年的医疗管理经验以及肿瘤专科医院的实践,在《全面质量管理体系的再思考》讲座中指出,医院应牢牢立足医疗质量、核心制度、"三基三严" 等根本,深入探讨全面质量管理体系在医疗行为、患者安全、跨部门协作等方面的具体体现,因为这是医院实现高质量发展的根基所在。

解放军总医院第一医学中心卫勤部部长吴佳佳主持上半场主题讲座环节。

讨论环节,来自北上广等地不同类型医院的医疗管理专家,针对政策调整、疾病谱变化、技术发展等带来的新挑战,就如何在医疗管理中坚守医疗质量与安全的核心,通过标准化、数字化、多部门协作以及服务模式创新等手段来平衡质量与效率,展开了深入的讨论,并分享了各自的实践经验与思考。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安贞医院吉林医院执行院长佟朝霞主持讨论环节。

技术赋能

探索抗菌药物与 AI 医疗新路径

复旦大学附属华山医院的王璇医生在讲座中强调要在国家抗菌药物合理使用的框架下,通过合理使用新型抗菌药物来有效应对 CRAB 带来的挑战。抗生素合理使用是医疗质量控制的重要内容,通过建立抗生素使用监测、评估和反馈机制,可及时发现和纠正不合理使用问题,完善医疗质量控制体系。

中山大学附属第一医院医务处长刘大钺在《人工智能 + 重塑医疗生态的创新与思考》讲座中,探讨了人工智能在医疗领域的应用现状以及对医疗生态的重塑,比如改变医患互动模式、提升医疗效率等,并分享了医院在相关方面的实践。此外,他也提及了数据安全、伦理等问题,强调要实现人机协同,在利用 AI 提升效率的同时,始终坚守人文关怀。

下半场主题讲座环节由上海申康医院发展中心医疗事业部主任侯冷晨主持。

5 位讨论嘉宾围绕 "人工智能融入医疗:从工具应用到生态构建,如何借技术机遇应对挑战,重塑医疗服务模式与生态格局" 这一主题展开讨论。他们强调,需要加强顶层设计与多部门协同,解决数据壁垒、伦理规范、人文关怀缺失等问题,在国家规范的指导下合理应用人工智能,以提升医疗服务与管理效能。讨论环节由上海市老年医学中心(复旦大学附属中山医院闵行院区)常务副院长、党委副书记孙湛主持。

凝聚共识

共绘医务工作发展新蓝图

本次学术会议的成功举办,为全国医务工作者搭建了一个高规格、深层次的交流平台。专家们的精彩分享和深入讨论,不仅带来了前沿的理念、宝贵的经验,更凝聚了推动医务工作创新发展的共识。会议明确了以质量为核心、以技术为驱动的发展方向,为医院的高质量发展注入了强劲动力。

责任编辑:邢晓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