千里“医”线牵|援疆工作:带来技术 留下队伍(二)

摘要:“中国胸腔镜第一人”人民医院王俊院士独创了“王氏技术”,用胸腔镜手术代替了开胸,“用一到三个洞,替代过去35公分长的拉开的大口”,不仅切口小、创伤小,还极大地降低了并发症。

中国发展网讯 对于胸外科来说,新疆的患者有个特别之处:当地很多老年患者都有陈旧结核,钙化淋巴结很严重,当他们因为肺癌来医院做手术时,淋巴结已经和血管粘在一起,做手术解剖血管时很容易出血。受限于技术,当地医院在遇到这种困难手术时,大部分就只能中转开胸,严重影响了患者的生活质量。

针对这种困难手术,“中国胸腔镜第一人”人民医院王俊院士独创了“王氏技术”,用胸腔镜手术代替了开胸,“用一到三个洞,替代过去35公分长的拉开的大口”,不仅切口小、创伤小,还极大地降低了并发症。

李晓(左一)与唐文(左后)一起开展高难度胸腔镜肺叶切除术

2021年9月,人民医院胸外科李晓作为第十批中央单位援疆干部人才,在新疆维吾尔自治区第三人民医院进行了为期一年的工作,也把这一先进技术带到了新疆。“当时医院胸外科只有四个医生,年龄最大的是个副高,我就全程带着他做手术。”除了胸腔镜手术,李晓还联系人民医院大后方,为医院申请到最先进的荧光胸腔镜设备的试用,完成数例荧光胸腔镜胸导管显像、管状胃血供评估及肺段边界确定;引入胸部解剖人工智能3D重建系统,辅助进行术前精准手术规划,并在此基础上开展精准肺段切除术。

2021年11月,李晓完成了全疆首例全腔镜下食管癌根治胸内吻合术,并完成传帮带工作,将微创食管癌根治术留在新疆。“我走的时候,他们已经可以做相对复杂一点儿的胸腔镜下的肺叶切除、肺段切除和纵隔肿瘤。”当时医院的胸外科副主任唐文说:“这一年是我技术积累最快的一年。”回京后,在李晓的牵线下,新疆维吾尔自治区第三人民医院胸外科的医生还来人民医院进行了为期半年的进修学习,把更多新技术带回了新疆。

责任编辑:邢晓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