千里“医”线牵|援疆工作:带来技术 留下队伍(一)

摘要:新疆精神卫生中心精准医学实验室平台开展精神药物基因组学检测,包括抗抑郁、抗焦虑和抗精神病等47种药物,有助于帮助患者筛选药物,制定个体化治疗方案,指导难治性患者用药,显著提升了精神疾病的诊治水平。

中国发展网讯 在学校、医院、学院的大力支持下,不同批次的北大医学援疆干部人才接力奋斗,发挥自身专业优势,给受援单位医教研等方面带来了先进理念,填补了多项技术空白。援疆工作搭建了文化、学术的交流平台和桥梁,留下了一支支带不走的队伍,为当地的建设和发展做出了积极贡献。

梁英(右一)赴当地多家医院开展巡回医疗义诊 

2020年9月,梁英作为第十批中央单位援疆干部人才,带着搭建“援疆精神卫生医疗平台”的任务,从北京大学第六医院来到新疆乌鲁木齐。入疆之初,梁英就对新疆精神卫生中心(乌鲁木齐市第四人民医院)的发展现状、人才状况及未来规划进行分析研判,同时与援派单位北京大学第六医院沟通协调。经过短短一个月时间,“北京大学第六医院对口援疆医院”正式挂牌,互联网医院和精准医学实验平台也同步开通运行。

新疆精神卫生中心(乌鲁木齐市第四人民医院)互联网医院集合全疆范围34家医疗单位,组成的精神专科医疗联合体。以新疆精神卫生中心为核心,依托“北京大学第六医院对口援疆医院”,开展全新的“互联网+医疗”模式。当地的精神科医生遇到疑难杂症时,可以通过远程连线北京大学第六医院的专家进行联合会诊。当地患者可以通过手机APP与新疆精神卫生中心的医生进行视频复诊,并获取零差价物流配送药品。看病难、看病贵的问题得到了切实解决。据初步统计,这项技术平均为每位患者直接节省就医成本1630元,节省时间成本35小时。

新疆精神卫生中心精准医学实验室平台开展精神药物基因组学检测,包括抗抑郁、抗焦虑和抗精神病等47种药物,有助于帮助患者筛选药物,制定个体化治疗方案,指导难治性患者用药,显著提升了精神疾病的诊治水平。

一位慢性精神分裂症患者,长期服用利培酮,幻觉症状一直无法消除,且药物副作用极大,患者“身体僵直,吞咽困难,有时还会摔倒,不仅干不了农活,生活起居还需要家里人照顾”。为了弄清楚原因,梁英给患者进行药物基因组学检测。结果显示,患者为CYP2D6酶超慢代谢型,不推荐利培酮治疗,而奥氮平治疗可能疗效好,副反应小。当时正值国家带量采购政策落地,奥氮平价格大幅下降,患者换用奥氮平15毫克后,幻觉消除,副作用也几乎没有了。患者恢复了农耕工作,也得以让照料者外出打工,整个家庭成功脱贫。

梁英说:“虽然患者不是疑难杂症,但是借助‘北京大学第六医院对口援疆医院’这一平台,得以和北京大学第六医院的患者同步享用了该项新技术。感觉自己为新疆当地老百姓扎扎实实做了一些实在事,还能为服务国家战略、脱贫攻坚贡献一份绵薄之力,感觉特别自豪和幸福!”梁英因在援疆工作期间表现突出,荣获乌鲁木齐市“优秀共产党员”荣誉称号,并受到自治区卫生健康委的表彰。

责任编辑:邢晓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