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发展网讯 据了解,我国超过9成老年人倾向于居家养老。然而很多老人的子女不在身边,健康问题、生活照料、出行、精神慰藉等方面的需求也折射出居家养老服务面临多种困难和挑战。为了解决这些问题,智慧家医应运而生,通过医养结合的服务模式,为失能老人提供全方位、个性化的居家养老服务。
此前,部分城市和地区组织志愿服务队,采取诸如“敲门看灯”、“窗帘行动”等措施,深入开展探访关爱服务工作。不便的是,这些服务活动均需投入大量的人力资源。
2024年11月以来,海淀区学院路街道石油大院社区居委会协同北京翔云颐康,推出并实行智慧家医医养结合服务,能够实现每日的实时监测,大幅度节约人力成本,并有效避免未经许可的擅自巡视行为。据悉,失能老人医养结合服务综合管理项目,是以社区卫生服务中心为依托,以家庭成员中赡养人、扶养人和老人为签约主体,签而有约的家庭医生医养结合、居家养老服务。
“共建、共享、共管”的居家养老服务模式
通过智慧家医签约服务微平台,结合远程体征监测平台,集约式平台助手,构建科技赋能、生态协同、辖区内所有参与养老服务的机构“共建、共享、共管”的居家养老服务模式。
“交互便捷、快速响应、敏捷管理、精准服务”的智慧家医签约服务平台
2019年下半年腾讯推出企业微信服务后,北京翔云颐康对北京、上海、江苏、浙江、广东、山东、湖北等地历时一年多的调研和研发,开通了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智慧家医签约服务平台,并在北京市海淀区多个街道进行试点,得到了相关部门、社区家庭医生和签约居民的认可。居民使用微信即可实现以家庭为单元的家医签约,大大降低了使用教育成本,有效解决了为有数码障碍老人服务的问题。平台基于企业微信和微信生态,实现了交互便捷、快速响应、敏捷管理、精准服务。
“7×24小时”智能远程体征监测平台
经过一年的时间,北京翔云颐康与生产企业联合研发出适用于居家老人无感式体征监测设备,7×24小时智能监测老人在床时的心率、呼吸频率、体动和离床信息,了解老人的生活规律。同时,慢病波动及时预警,配合专用医疗设备进行再次监测,协调社区卫生服务中心提供上门巡诊、绿通转诊服务。目前项目已在北京市海淀区学院路进行试点。
据了解,平台曾监测到一位长期卧床的56岁残疾人(肢体残疾一级)在床体动次数增加明显,随即让家庭医生上门巡诊。问诊中,发现患者发热、咳嗽,偶有胸闷等症状,家庭医生为其诊疗并开具了药物单。家属知晓情况后,来社区卫生服务中心代开了头孢和生脉饮。经治疗,患者体征监测恢复正常。
通过项目试点可以看出,家属的参与和配合非常重要。当老人体征数据出现变化时,智能远程体征监测平台客服会及时和家属联系沟通。家属了解老人的情况后,可协助安排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居委会、物业和辖区养老机构提供相关服务。(邢晓倩)
责任编辑:邢晓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