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前,支付方式改革已取得积极成效,医、保、患三方初步共赢。”在近日召开的2025年医保支付方式改革蓝皮书发布会暨趋势交流会上,国家医保局医药管理司副司长徐娜介绍。近年来,国家医保局持续深化医保支付方式改革,将过去“按项目付费”为主改革为按病组(DRG)和病种分值(DIP)付费为主,也就是将“为治疗过程”付费,改革为“为治疗结果”付费。当前,按病种付费基本实现全覆盖。
推进这项改革,患者的配合至关重要。过去按项目付费,患者监督的重点在防止过度诊疗上,比如当医生开出检查单、用药清单时,一些患者会思考医生安排的治疗项目是否必要。在按病种付费模式下,医疗机构的收益与治疗成本挂钩,可能出现新的博弈,比如医院为了控制成本,可能出现简化必要检查、减少用药等情况,患者的监督重点也可能出现转向,从防范过度医疗转到警惕医疗不足。
患者有效参与监督,首先就得充分了解这项改革。按病种付费将疾病治疗打包定价,看似简单的“一口价”背后,包含着复杂的临床路径设计和成本核算。普通患者难以理解DRG、DIP等专业术语,但至少明白,医疗质量不会因支付方式改变而打折,医生仍需按照规范完成必要诊疗。假如患者仍然固守旧的监督观念,可能会误解医疗机构的合理控费行为,也可能放松对诊疗质量的必要监督。
面对专业性强、技术复杂的付费制度改革,强化科普宣传尤为重要。医保部门需要将相对晦涩的专业术语转化为老百姓听得懂的“白话”,把“疾病分组”“权重系数”等专业概念,翻译成“同病同治”“质效挂钩”等生活化语言。医疗机构不妨在候诊区设置展板,对按病组和病种分值付费进行通俗化解释。只有当患者能看懂新的付费方式的原理和价格构成,理解费用封顶不等于服务缩水,“为治疗结果”付费的医保改革才能真正赢得民众的广泛理解与配合。
确保这种付费制度公平合理,建立并完善科学的分组体系和结果评定机制是关键。不同疾病的严重程度、并发症情况都需要在分组时充分考虑,既要防止医疗机构“挑肥拣瘦”拒收重症患者,也要避免“一刀切”影响医疗质量。患者在这个过程中不能处于被动,而是可以通过详细告知病史、积极配合治疗等,帮助医疗机构准确归类病例,共同维护分组的科学性。
“为治疗结果”付费将医患双方的利益诉求统一到疗效这个目标上,过度医疗等顽疾有望得到根治,并产生“花更少的钱、获得最佳诊疗”等效果。顺利实现改革目标,既需要医疗机构积极推进改革和主动优化服务,也离不开患者的理性思考与密切配合。只有当患者普遍成为懂政策、会监督的明白人,医保支付方式改革才能真正释放出提升医疗质量、节省医疗费用、保障患者权益等多重效应。
责任编辑:曾琳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