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世纪80年代,我国提出体育强国战略,国民对自身健康水平的关注度不断提高,社会各界人士都十分重视体育运动与锻炼。高校亦是如此,对大学生开展更加科学健康的体育教育来提高学生身体素质成为学校的重点关注课题。高校不仅仅要重视体育教学中的运动锻炼,还应重视运动营养的补充,将运动营养学理论融入体育教学,指导学生根据运动项目明确自身所需的营养,并及时采取合理措施进行营养补充,以确保获取营养满足自身运动需求。
人体在运动时主要消耗水分、电解质、脂肪、糖类、蛋白质等营养物质。其中水是人体运动时消耗最大的物质,尤其在长时间高强度剧烈运动下;脂肪、糖类等营养物质通过氧化分解作用来释放能量,为人体运动供能,一般优先糖类分解,只有当身体内糖类储备不足时,脂肪才会发生分解;蛋白质会被分解为氨基酸等物质,但这一营养物质很少参与能量代谢,主要用于维持人体肌肉、骨骼等组织的正常功能,是人体进行体育运动的关键。研究发现,高校体育教学中,大学生对体育运动后消耗营养的正确补充缺乏重视,部分学生存在缺乏营养补充行为,还有部分学生则滥用营养补充,这些行为都会影响大学生体质健康。为此,笔者认为,高校应将运动营养学理论纳入体育教学,指导学生正确进行营养补充,并从以下几方面开展相关工作。
第一,优化高校体育教学课程体系。运动营养学理论适用于不同运动场景,为提高教学效果,真正帮助学生强化身体机能,高校需将运动营养学课程与具体运动项目相结合,构建运动项目+营养模块的课程,打造体育课程矩阵。如田径专项教学模块中,田径运动多为中短距离运动,对学生爆发力、速度及耐力要求较高,其能量代谢方式主要为有氧代谢,整体以糖类、脂肪等营养物质的消耗为主,教师不仅要重视相关田径运动技能的教学,也应重视田径运动中的运动营养补充理论与实践教学。其中理论教学主要告知学生可将该运动项目的运动营养补充重点放在糖类和脂肪上,并向学生说明其运动营养补充的具体原理,如运动前补充葡萄糖可提高机体的肌糖原和肝糖原储备,运动后补糖可以促进机体糖原储备尽快恢复,从而消除疲劳;实践教学中则需要制定具体的营养补充方案,指导学生科学补充此类营养物质,以快速恢复提升体力并提高运动速度与耐力,如学生可在田径运动前20分钟内和运动后立即进行补糖,通过合理补充营养物质来增强体质,提高田径运动能力。
第二,构建专业教练+营养师的师资队伍。为更好地指导体育教学中运动营养学的开展与实践,高校应加强体育教师队伍建设,组建一支包括专业体育训练员+营养师的教学队伍,二者协同提高学生体育运动水平与营养补充质量。如高校开展游泳教学课程时,除游泳教练外,还应聘请专业的营养师,其中教练专注于学生游泳技能教学,帮助学生提高游泳水平;营养师则专注于运动营养教学,让学生充分理解游泳运动涉及的营养基本知识,并为其进行日常训练及比赛前后的饮食与营养提供实际指导。在二者的共同努力下,学生的游泳水平与身体机能得以大幅提升。另外,高校应建立学生营养健康档案,详细记录学生日常体育运动的营养数据。结合运动营养学课程教学评价及学生营养健康档案管理,学校可充分了解学生的成长发育及体育锻炼情况,并及时调整医疗营养资源分配及体育教学规划。
第三,建设运动营养学课程实践平台。为促进运动营养学在高校体育教学中的深度融合,高校可开发建设运动营养学课程实践平台,指导学生更好地进行营养补充。如高校可为学生配备智能化可穿戴设备,将运动营养学课程教学融入其中,通过精确检测学生运动前后的能量与营养物质消耗,来指导营养师为学生规划更加合理的营养补充方案。高校还可利用虚拟现实技术等先进信息技术构建虚拟教学平台,让学生在虚拟环境下体验不同运动项目的膳食营养搭配,掌握更多运动营养学相关知识。此外,学校还可组织学生参与运动膳食调查、食谱编制等社会实践活动,让学生通过制作动画视频、展示图片等方式进行学习,提高学生对运动营养学理论的认识,鼓励学生通过运动营养补充来提高身体机能及健康水平。
总之,运动营养学在高校体育教学中的融入具有重要意义。高校应结合课程教学内容和学生实际需求来开展运动营养教学,以提高学生运动营养学知识储备,并引导学生将理论知识应用于实际生活来有效提升身体素质。(来源:中国食品报)
责任编辑:邢晓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