肝胆胰问题不用慌!专家一次性解答8大高频疑问

摘要:体检发现脂肪肝,若同时肝功能异常(如ALT、AST明显升高),需到肝病专科进一步检查,排除脂肪性肝炎;即使无肝炎,也需控制体重、戒酒、调整饮食,避免进展。

体检发现胆囊息肉要切胆囊?脂肪肝会变肝癌吗?胰腺上长“神经内分泌肿瘤”怎么办?黄疸该挂内科还是外科?……这些困扰许多人的肝胆胰健康问题,中国发展网健康频道特别邀请北京肿瘤医院肝胆胰外科主任医师钱红纲医生用通俗语言为您一一拆解,把“复杂病”讲成“明白课”。

一、胆囊息肉:切不切?关键看这3点

“体检报告写着‘胆囊息肉’,是不是马上要切胆囊?”这是门诊最常见的疑问。钱主任表示,大部分胆囊息肉无需处理,但需警惕“高危息肉”。

大小是关键:国内通常以1公分(1cm)为临界值——息肉直径≥1cm,恶变风险显著升高,需手术切除胆囊;若<1cm,且无其他异常(如基底部宽、强化明显),可定期复查(每6-12个月做超声)。

分清“真假息肉”:部分“息肉”实为胆固醇结晶或泥沙样结石形成的“假性息肉”,这类息肉风险低,一般无需手术。

警惕合并症:若息肉合并胆囊结石、慢性胆囊炎或先天性胆道系统异常,即使直径<1cm,也需更积极处理。

钱主任提醒:“年轻人多发息肉多为假性,不必恐慌;但若息肉突然增大、超声提示‘基底部宽’或‘明显强化’,需尽快到肝胆专科排查。”

二、脂肪肝:会变肝癌吗?这类最危险

“我有脂肪肝,会发展成肝癌吗?”钱主任明确:“单纯性脂肪肝(通常无肝损伤)癌变概率极低;但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炎(通常肝功能异常)需高度警惕!”

单纯性脂肪肝:多因肥胖、高糖饮食等引起,通过减重、调整饮食可逆转,基本不会癌变。

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炎:若脂肪肝伴随转氨酶升高(肝功能异常),则可能发展为肝纤维化、肝硬化,约20%患者长期可能癌变。

钱主任强调:“体检发现脂肪肝,若同时肝功能异常(如ALT、AST明显升高),需到肝病专科进一步检查,排除脂肪性肝炎;即使无肝炎,也需控制体重、戒酒、调整饮食,避免进展。”

三、胰腺神经内分泌肿瘤:良恶难辨,专科诊疗是关键

“胰腺神经内分泌肿瘤(简称‘胰腺NET’)是癌症吗?”钱主任解释:“它是一大类疾病,依据恶性程度由低到高分为——G1、G2 和G3,G3恶性程度接近于胰腺神经内分泌癌(pNEC)”

恶性程度差异大:G3癌进展快、预后差;G1进展慢,部分患者甚至可长期生存。

症状易混淆:部分有功能的pNET患者会出现“类癌综合征”(如皮肤潮红、腹泻、心慌),因激素分泌异常引起,易被误诊。

钱主任建议:“胰腺NET症状隐匿,需通过增强CT、核磁及病理分级明确性质,治疗需到肝胆胰外科或肿瘤专科,制定个体化方案(手术、药物或观察)。”

四、黄疸:皮肤发黄别硬扛,分清“内外”再就诊

“皮肤、眼白发黄就是肝炎?”钱主任指出,黄疸分梗阻性、溶血性、肝细胞性三类,就诊科室大不同:

梗阻性黄疸(外科范畴):因胆道结石、肿瘤(如胆管癌)或炎症狭窄导致胆汁排出受阻,早期表现为亮黄色黄疸,时间长则转为晦暗的黑黄或黄绿色,常伴尿色深如茶、大便陶土色。

因肝脏慢性损伤(如肝炎、肝硬化)引起的肝细胞性黄疸(内科范畴)则表现为暗黄色或灰黄色面容,常伴乏力及腹胀。

钱主任支招:“若皮肤亮黄转黄绿色、尿色深,优先挂肝胆外科;若面色持续暗黄、伴乏力,建议先看消化内科或肝病科。”

五、肝血管瘤:5公分必须切?别被旧观念误导

“肝血管瘤5公分了,要不要马上手术?”钱主任表示:“肝血管瘤是良性血管畸形,恶变率极低,是否手术看症状,而非单纯大小。”

无症状无需处理:多数血管瘤生长缓慢,即使>5cm,若未压迫胃、膈肌等周围器官(如无进食后腹胀、疼痛),定期复查(每6-12个月超声)即可。

有症状需干预:若血管瘤压迫周围脏器(如左叶血管瘤压迫胃),导致进食不适、腹胀,可考虑手术剥除(创伤小,不影响肝功能)。

钱主任澄清:“‘5公分必须切’是过时观点,目前更注重症状评估。盲目手术可能增加风险,需专科医生判断。”

六、肝癌:不遗传不传染,但家族聚集需警惕

“家人得肝癌,我会被遗传吗?”钱主任明确:“肝癌本身不直接遗传、不传染,但家族聚集多因肝炎‘传染’。”

肝炎是主因:80%以上肝癌由乙肝/丙肝发展而来,肝炎病毒可通过血液、母婴、体液传播(如共用牙刷、未规范阻断的母婴传播)。

阻断有方法:乙肝母婴传播可通过“0-1-6”疫苗接种(出生24小时内打第一针,1个月、6个月补种)+ 免疫球蛋白阻断,阻断成功率>90%;成年人乙肝疫苗抗体失效后(滴度<10mIU/ml)需补种。

钱主任提醒:“有肝癌家族史、乙肝/丙肝感染者,属于高危人群,需每6个月查肝功能、甲胎蛋白(AFP)及肝脏超声,早发现早治疗。”

七、胰腺癌:早期难发现?这些“信号”要警惕

“胰腺癌为何被称为‘癌中之王’?”钱主任解释:“胰腺位置深、症状隐匿,80%患者确诊时已无法手术,5年生存率仅约10%。”

早期“不典型”表现:

不明原因快速消瘦(1-2个月瘦10斤以上);

突发糖尿病(无家族史、老年人新发);

脂肪泻(大便油腻、恶臭,吃油性食物后加重);

反复胰腺炎(无暴饮暴食诱因);

胃痛(胃镜无异常,但长期无法缓解)。

筛查关键:高危人群(吸烟、糖尿病、慢性胰腺炎、家族史)需定期做增强CT或核磁(B超易漏诊);若出现上述症状,即使胃镜正常,也要排查胰腺。

钱主任强调:“胰腺癌难治但并非无药可救,早期手术(切除肿瘤)5年生存率可达30%;晚期以化疗为主,但效果有限。早筛是提高生存率的唯一关键。”

八、大肠癌肝转移:晚期也有治愈希望

“大肠癌肝转移=没救了?”钱主任给出振奋答案:“部分肝转移可手术切除,5年生存率可达40%,相当于无转移大肠癌的疗效!”

手术指征:若肝转移灶局限、原发灶可控,可通过手术切除肝转移灶(联合射频消融、介入等),部分患者可长期生存。

药物治疗进步:靶向药、免疫治疗等新药的应用,让更多无法手术的患者通过“转化治疗”(缩小肿瘤后手术)获得机会。

钱主任呼吁:“大肠癌肝转移并非‘晚期没救’,积极治疗(手术+药物)可显著延长生存期,切勿轻易放弃!”

健康箴言:懂“肝胆胰”,护好“生命腺”

钱主任最后总结:“肝胆胰是人体重要的消化代谢器官,健康需从‘早’抓起——定期体检(每半年查肝功能、腹部超声)、控制体重、戒酒、规范治疗肝炎;遇到‘异常信号’(如黄疸、持续腹痛、不明原因消瘦),别硬扛,及时到专科排查。记住:多数疾病可防可治,科学认知+早诊早治,是守护健康的关键!”(中国发展网 孟永 李占平 )

钱红纲医生肖像(1)

北京肿瘤医院肝胆胰外科主任医师钱红纲医生

注:本文仅供科普,具体诊疗请遵医嘱。

责任编辑:邢晓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