守护“生命支柱”:颈椎病的科学防治全攻略
中国发展网讯 凌晨1点,北京某科技公司程序员小李揉着僵硬的脖子关掉电脑,手机屏幕的蓝光里,他的右手拇指还在机械地滑动——这是他连续加班的第15天。近半年来,脖子酸痛早已成了“家常便饭”,直到上周敲代码时右手突然“使不上劲”,连带着头晕目眩,他才慌忙冲进医院。检查结果如惊雷炸响:29岁的他,竟被诊断为“神经根型颈椎病”早期。
候诊区里,小李的同事实在不算“稀客”:同公司另外两位年轻同事也因类似症状排队等候。“我一直以为颈椎病是‘老年病’,怎么29岁就找上门了?”小李的困惑,折射出当代年轻人的健康困境——当“低头族”“久坐族”成为生活常态,颈椎病正以惊人的速度“年轻化”。
触目惊心:颈椎病“年轻化”背后的健康警报
《2024年中国颈椎健康白皮书》数据显示,我国颈椎病患者已突破2亿,其中30岁以下群体占比超40%,较五年前激增15%;18-25岁大学生群体发病率增速居首,低头刷手机、久坐打游戏成“主因”。国家卫健委2024年7月发布的《颈椎病防治指南》更敲响警钟:40岁以上人群发病率高达67.8%,但超60%的患者因拖延治疗导致病情加重,82%的重症患者错过最佳干预期。
“现代生活方式是‘罪魁祸首。”中国中医科学院望京医院脊柱一科副主任医师种涛指出,智能手机日均使用时长超6小时的“低头族”、远程办公导致日均坐姿超9小时的“久坐族”,叠加缺乏锻炼、空调直吹、坐姿歪斜等因素,颈椎正承受着前所未有的压力。
分型诊疗:认清颈椎病“四张面孔”
颈椎病并非单一疾病,而是由不同病因引发的“家族式”病症。种涛医生介绍,临床主要分为四类,症状与治疗方式各有特点:
神经根型(最常见,占50%-60%):脖子肩膀持续酸痛,像“扛了重物”,手臂麻木、握力下降,劳累或受凉后加重。小李的症状正是典型表现。
椎动脉型:转头时头晕加重,因椎动脉受压导致脑供血不足,严重时可能突发眩晕跌倒。
交感神经型:症状“五花八门”——头晕、头痛、耳鸣、心慌、恶心……患者常跑遍心内科、耳鼻喉科,最后才发现“病根在颈椎”。
脊髓型(最危险,占10%-15%):手笨拙、走路不稳(像踩棉花)、易跌倒,是脊髓直接受压的表现,需立即就医,拖延可能导致瘫痪。
中西合璧:中医“治颈”有妙招
“中医将颈椎病归为‘痹证’,核心是‘不通则痛’——风寒湿邪、劳损外伤、姿势不良导致经络阻塞、气血不畅。”种涛解释。
种涛医生独创了“取穴少、见效快、不易复发”的特色针灸治疗方法,年接诊骨科患者约8000余人次。通过选取特定穴位,通过行针手法,使每一针都有胀痛或串麻感等。可以起到疏筋活络止痛的作用。现代研究表明,针灸能够促进局部血液循环,减轻炎症反应,放松痉挛的肌肉,还能刺激体内内啡肽等止痛物质的释放。
“手术不是唯一选择!”曾因神经根型颈椎病做过手术的患者陈先生感慨。术后两个月,他的手麻复发,尝试针灸治疗3个月后症状彻底消失。“现在我每天做颈椎操、用符合人体工学的电脑架,再也没犯过。”
防大于治:中医“十二字”护颈口诀
“上工治未病。”种涛强调,颈椎病的最佳策略是“未病先防、已病防变、病后防复”。
中医"治未病"理念在颈椎病防治中尤为重要。种涛医生表示,作为医者要始终秉持"未病先防,已病防变,病后防复"这十二字方针,为现代医学提供健康管理思路。
“未病先防”:预防胜于治疗。建议每天进行颈椎保健操,工作时保持正确的坐姿,显示器的中心点应该低于视平线15-20度。避免长时间保持同一姿势,每30分钟左右起身活动几分钟。
“已病防变”:一旦出现症状,要及时干预。早期可通过热敷、按摩等方式缓解症状,如果症状持续不缓解,应及时就医,避免病情进一步发展。
“病后防复”:颈椎病治疗康复后,要针对病情建立个体化的生活工作作息方式,避免复发。
从个体到社会:守护颈椎的“双向奔赴”
颈椎病防治,从来不是“一个人的战斗”。近年来,全国多地医疗机构联合社区、学校开展“护颈公益行”:种涛医生团队便是典型代表——他们走进藏区、寺庙、养老院、高校,累计义诊超100场。在拉萨当雄县、那曲聂荣县,面对高原反应引发的心慌胸闷,他边自我针灸缓解,边为患者施治;在青海果洛,为赶在牧民放牧前看完病,团队常从早8点忙到晚8点。“看到老人因颈椎不疼了露出笑容,比什么都值得。”种涛说。
在守护中医这一国之瑰宝的道路上,种涛医生不仅用精湛的医术为患者解除病痛,他还积极投身于中医文化的传承与弘扬。一有机会,他就向大家科普中医知识。2024年,他入选北京市学习贯彻习近平文化思想百姓宣讲市级示范团,至今,仍然在京津冀三地巡回宣讲,广泛传播中医药文化与健康理念。他希望通过自己的努力,让更多人了解中医、信任中医,让中医在新时代绽放出更加耀眼的光芒。
中国中医科学院望京医院脊柱一科副主任医师 种涛
结语
当我们低头刷手机时,颈椎承受的压力是头部的数倍;当我们久坐不动时,颈部肌肉正悄悄“罢工”。预防颈椎病,不需要昂贵设备或复杂运动——一个符合人体工学的靠枕、每小时一次的抬头放松、一套简单的“米字操”,就能为颈椎筑起“防护墙”。
抬起头吧!窗外的阳光、家人的笑脸、远方的风景,都比手机屏幕里的方寸天地更值得珍惜。毕竟,健康的颈椎托起的,是整个人生的挺拔与精彩。
(注:本文观点经中国中医科学院望京医院脊柱一科副主任医师 种涛审核,内容仅作为科普参考,具体治疗方案请遵医嘱。文中患者姓名为化名) (魏子铄)
责任编辑:孟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