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发展网讯 "心衰就是心脏病的晚期,只能听天由命?"面对镜头,心血管领域临床专家李波医生坚定摇头:"这个说法既不科学也不准确!"8月18日,在中国发展网健康频道"名医之声"专栏访谈中,李波医生结合临床研究与实践经验,系统解析心衰的防治误区与前沿进展,为公众揭开心衰可防可控的科学真相。
破除认知迷思:心衰是动态过程,精准分层是治疗基石
在许多人的认知里,"心力衰竭"等同于"生命倒计时"。但李波医生指出,这一观念亟待更新:"心衰本质是心脏泵血功能下降,无法满足全身代谢需求的临床综合征,是多种心血管疾病进展到终末阶段的共同表现。但它绝非'绝症',而是一个包含不同严重程度的动态谱系,科学分层管理是关键。"
据介绍,心衰可根据症状、体征及心功能指标分为轻症(代偿期)与重症(失代偿期)。轻症患者可能无明显不适,日常生活不受限;而重症患者则会出现严重呼吸困难、下肢水肿、极度乏力等症状,反复住院风险高,甚至面临心源性猝死威胁。"就像评估病情要量体裁衣,心衰治疗也需精准分层。"李波强调,只有明确患者所处阶段,才能制定个性化方案,避免"一刀切"治疗。
现代医学"武器库"升级:从药物到器械,构筑全周期防线
近年来,心衰治疗领域迎来革命性突破,已形成"药物-器械-手术"多维度干预体系。
"过去十年,心衰药物治疗进入'黄金时代'。"李波重点提及四大类一线药物:ARNI(沙库巴曲缬沙坦钠)通过双重抑制神经内分泌过度激活,延缓心室重构;SGLT2抑制剂(如达格列净、恩格列净)不仅能降糖,更能降低心衰住院与死亡风险;β受体阻滞剂、醛固酮受体拮抗剂(MRA)则通过抑制交感神经兴奋、减少心肌纤维化,改善心脏功能。"这些药物已被全球多项大型临床试验验证,可显著提升患者生活质量、降低再住院率,部分药物甚至能让患者生存期延长30%以上。"
器械辅助:为心脏装上"智能外挂"
当药物疗效达到瓶颈,先进器械成为重要支撑。李波介绍,心脏再同步化治疗(CRT)通过特殊起搏器协调左右心室收缩,适用于心脏"不同步"患者;植入式心脏转复除颤器(ICD)则像"随身急救员",能自动识别并终止致命性室颤,是心源性猝死的一级预防利器;左心室辅助装置(LVAD)作为"微型人工心脏",可部分或完全替代衰竭心室功能,不仅为终末期患者争取移植等待时间,更可作为无法移植者的长期支持方案。"这些器械的应用,让许多曾被判'死刑'的患者重获生机。"
终极方案:心脏移植的希望与挑战
对于极重症患者,心脏移植仍是目前唯一可能的根治手段。但李波坦言,受限于供体短缺、手术风险及术后免疫抑制等问题,目前我国每年(2024年)仅能完成约1000余例心脏移植手术。"不过,随着器官捐献体系完善与外科技术进步,这一数字正逐年增长。"(2021年738例、2022年约800例、2023年890例)
防控关键:早筛早治+全程管理,改写疾病进程
"无论技术多先进,早发现、早干预都是改善预后的核心。"李波强调,心衰早期症状易被忽视,若出现活动后气短、夜间阵发性呼吸困难、脚踝水肿、体重莫名增加(提示体内水钠潴留)等情况,需及时就医。更关键的是,部分患者在心功能下降初期(如心脏结构已改变但无明显症状)即处于"黄金干预窗",此时通过控制原发病(如高血压、冠心病、糖尿病、扩张性心肌病等)、启动规范化药物治疗,可使心功能得以改善,显著延缓甚至阻断心衰进展,
确诊后,全程规范管理同样重要。"这包括严格遵医嘱用药、限盐限水减轻心脏负荷、在医生指导下进行心脏康复运动、每日监测体重、戒烟限酒,以及定期随访调整方案。"李波提醒,心衰管理是一场"持久战",患者与医护的密切配合直接决定生活质量与生存期。
未来可期:全生命周期管理让"心"重获活力
"随着医学进步,心衰患者的生存质量与预后已大幅提升。"李波用数据佐证:近五年,我国心衰患者五年生存率较十年前提高约20%,越来越多的患者能回归正常工作与生活,"他们不是'病人',而是需要科学管理的健康人。"
从精准分层的疾病认知,到靶向药物的迭代更新;从智能器械的临床应用,到器官移植技术的突破,心衰治疗已从"被动应对"转向"主动防控"。"这不是医学的终点,而是起点。"李波表示,随着基因治疗、细胞治疗等前沿技术的探索,未来心衰防治或将迎来更多突破。
"心脏的鼓点或许会暂时减弱,但医学的温度与科技的进步,正为它注入新的力量。"正如李波医生所言,心衰不是生命的休止符,而是需要科学应对的挑战。从早筛早治的每一步选择,到每一次精准用药、每一台精密器械的运转,人类正用智慧与勇气,将"不可治"变为"可防可控",让更多"力竭"的心脏重新有力跳动。
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朝阳医院心脏大血管外科常务副主任李波教授
(注:本文观点经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朝阳医院心脏大血管外科常务副主任李波教授审核,内容仅作科普参考,具体治疗方案请遵医嘱。)
本文由中国发展网健康频道原创,转载请注明出处。
责任编辑:邢晓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