静养还是运动?心力衰竭患者必看!权威专家解密矛盾背后的科学选择​

摘要:从“必须静养”到“科学运动”,心衰患者的康复之路折射出医学的进步——从“被动治病”到“主动健康管理”。

中国发展网讯 “医生,我心脏不好,是不是就得一直躺着?”“听说适当运动能帮助心脏恢复,但我怕一动就出问题……”在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朝阳医院心脏大血管外科的门诊中,类似的问题几乎每天都在上演。心力衰竭(简称“心衰”)患者常陷入“静养”与“运动”的两难抉择——前者担心“越不动越虚弱”,后者恐惧“一动就加重病情”。

近期,中国发展网健康频道特别专访了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朝阳医院心脏大血管外科常务副主任李波教授。作为从事心血管外科临床与研究近20年的专家,李波结合数千例心衰患者的康复案例,给出了基于临床实践的科学结论:静养与运动并非“非此即彼”的对立选择,而是心衰康复不同阶段的关键策略。

误区背后:心衰康复需“分阶段”精准施策

“心衰患者的管理就像‘培育一棵受伤的树’——急性期要‘护根’,稳定期要‘促生长’。”李波教授用生动的比喻解释了矛盾的核心:心衰的严重程度与病程阶段,直接决定了“静养”与“运动”的取舍。

第一阶段:急性期必须“严格静养”——为心脏“刹车”急性心衰发作(如急性心肌梗死、严重心律失常导致的心功能急剧恶化)或慢性心衰急性加重期(患者出现呼吸困难、下肢水肿、无法平卧等症状)时,心脏如同“超负荷运转的发动机”,心肌收缩力严重下降,无法承受任何额外负荷。此时,绝对静养是保护心脏的“第一法则”:患者需减少体力活动,甚至保持半卧位休息,以降低心肌耗氧量,减轻心脏负担,为后续治疗(如药物调整、手术干预)争取时间。

李波教授强调:“这一阶段的静养不是‘完全不动’,而是‘战略性休息’。例如,患者可在床边轻微活动手脚,但需严格遵循医护人员指导,避免因不当活动诱发更严重的并发症。”

第二阶段:稳定期“科学运动”是良药——给心脏“充电”当患者经过系统治疗(如规范用药、手术修复)、症状缓解(呼吸困难消失、能自主活动)、经医生评估进入“慢性稳定期”后,科学运动反而成为心脏康复的核心手段。

“我们曾跟踪过100例稳定期心衰患者,其中坚持3个月个体化运动康复的患者,6分钟步行距离平均提升30%,再住院率下降25%。”李波教授分享了团队的临床数据,“运动能刺激心脏‘适应性重塑’,提升心肌收缩力、改善心肺储备功能,就像给‘疲软的发动机’重新调试参数,让它更高效地工作。”

稳定期运动怎么选?专家划出“安全红线”与“黄金法则”。“很多患者问我:‘爬楼梯好还是游泳好?’‘每天走一万步够不够?’其实,运动的选择没有‘标准答案’,但必须遵循‘个体化’与‘科学评估’两大原则。”李波教授提醒,稳定期心衰患者的运动需在心脏康复科医生指导下制定“私人方案”,以下是关键要点:

1. 运动前:医生评估是“通行证”

并非所有稳定期心衰患者都适合运动。李波教授强调,必须由心脏康复科或心内科医生通过心功能分级(如NYHA分级)、心脏超声、6分钟步行试验等评估,确认患者“运动风险低”(如无严重心律失常、未合并未控制的高血压)后,方可启动运动计划。

2. 运动中:“低强度、慢节奏”是铁律

推荐选择有氧运动为主、抗阻运动为辅的组合:

有氧运动:健走、慢跑(速度以“能轻松说话”为准)、游泳(水温适宜时)、骑自行车(低阻力)等;

抗阻运动:轻量哑铃(1-2kg)、弹力带训练(如靠墙静蹲),需在康复治疗师指导下进行。

“运动强度以‘微微出汗、呼吸稍快但不急促’为宜。”李波教授特别提醒,“若运动中出现胸痛、头晕、心悸、气短加重,或心率超过(220-年龄)×70%,必须立即停止并就医。”

3. 运动后:“循序渐进”是关键

从“每次5-10分钟、每周2-3次”开始,逐步增加至“每次20-30分钟、每周5次”;强度以“每月提升10%”为限(如步行速度从4km/h提升至4.4km/h)。“急于求成反而可能诱发心衰急性发作,耐心比‘拼量’更重要。”

给患者家属的特别提醒:家庭支持是康复“催化剂”

除患者自身外,家属的角色同样关键。李波教授建议:

学习心衰居家监测技能(如记录每日尿量、体重、血压);

协助患者制定运动计划,陪伴完成并观察反应;

避免“过度保护”(如禁止患者做任何家务),鼓励其参与轻度生活自理(如整理床铺、散步买菜);

若患者因焦虑拒绝运动,可通过“家庭运动打卡”“康复成功案例分享”等方式疏导情绪。

心衰康复没有“一刀切”,科学是最好的“处方”

从“必须静养”到“科学运动”,心衰患者的康复之路折射出医学的进步——从“被动治病”到“主动健康管理”。正如李波教授所言:“心衰不是‘绝症’,而是需要长期管理的慢性病。静养与运动的选择,本质上是‘以患者为中心’的精准医疗思维。记住:听医生的话,用科学代替焦虑,心脏会给你最积极的回应。”

李波主任肖像

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朝阳医院心脏大血管外科常务副主任李波教授

(注:本文观点经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朝阳医院心脏大血管外科常务副主任李波教授审核,内容仅作科普参考,具体治疗方案请遵医嘱。)

责任编辑:邢晓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