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是否有过这样的经历:清晨,当你从睡梦中悠悠转醒,刚坐起身的瞬间,却突然感觉整个世界天旋地转,身体也仿佛失去了控制,只能赶紧躺回床上,紧闭双眼,等待那阵眩晕慢慢过去;又或者在夜晚,你正惬意地躺在床上,翻个身的功夫,一阵强烈的眩晕感袭来,让你惊恐万分,甚至不敢再轻易动弹。
这种毫无征兆的眩晕,可能是一种名为耳石症的疾病在作祟。它看似不起眼,却给患者的生活带来极大困扰。今天,就让我们一起来揭开耳石症的神秘面纱,了解它的成因、症状、治疗方法以及预防措施。
什么是耳石症?
耳石症,医学上称为良性阵发性位置性眩晕(BPPV) ,这个名字听起来有点复杂,但理解起来并不难。“良性” 意味着它不是恶性疾病,不会危及生命;“阵发性” 表示症状是一阵一阵发作的;“位置性” 说明眩晕与头部位置的变化有关;“眩晕” 则是这种疾病最主要的表现。而它更为人熟知的俗称就是 “耳石症”,这和我们内耳中的 “耳石” 密切相关。
我们的内耳里,有一些像小石头一样的碳酸钙结晶,它们附着在椭圆囊和球囊的囊斑上,这些就是耳石 。正常情况下,耳石就像忠诚的小卫士,待在自己的岗位上,帮助我们感知头部的位置和运动方向,维持身体的平衡。当我们走路、跑步、转身时,耳石会随着头部的运动而移动,向大脑传递关于身体位置和运动状态的信息,让我们能够保持稳定,行动自如。
然而,当某些原因导致耳石脱落,离开它们原本的位置,进入内耳的半规管时,麻烦就来了。半规管主要负责感受头部的旋转运动,耳石进入半规管后,就像在平静的湖面投入了一颗石子,打破了原有的平衡。当头部位置发生变化时,这些脱落的耳石会在半规管内随着内淋巴液的流动而移动,刺激半规管内的感受器,产生错误的平衡信号,大脑接收到这些错误信号后,就会误以为身体在做不正常的运动,从而引发强烈的眩晕感 ,这就是耳石症的发病原理。
耳石症的症状有哪些?
耳石症发作时,患者常常会突然感觉周围的一切都在快速旋转,仿佛置身于一个失控的旋转木马之上 ,自己也仿佛失去了对身体的控制,根本无法站稳或坐直。这种眩晕通常在头部位置发生变化时,如起床、躺下、翻身、抬头、低头等动作时突然出现,而且持续时间较短,一般不超过 1 分钟。
除了眩晕,耳石症还常常伴有眼球震颤,也就是眼球会不由自主地左右或上下摆动。这是因为内耳的平衡感受器受到刺激后,通过神经系统的传导,影响到了眼球的运动控制。同时,恶心、呕吐也是常见的症状,这是由于内耳的刺激引发了胃肠道的反应,让患者感觉胃里翻江倒海,十分难受。有些患者甚至还会出现心慌、出汗、面色苍白等全身症状,仿佛经历了一场可怕的噩梦。
即使在眩晕发作过后患者也不会马上恢复正常。很多人会感到头重脚轻,走路时像踩在棉花上一样,有一种漂浮、不稳的感觉,这种不适可能会持续数小时甚至数天,给日常生活带来诸多不便甚至导致身体受到伤害。
长期受到耳石症的困扰还可能引发一系列心理问题。反复的眩晕让患者时刻处于恐惧和焦虑之中,对生活失去信心,甚至产生抑郁情绪。这种心理上的负担反过来又会加重身体的不适,形成一个恶性循环。
耳石症发病原因有哪些?
耳石症的发病原因较为复杂,总体上可分为原发性(特发性)和继发性两大类。
原发性耳石症最为常见,约占所有耳石症病例的一半以上 ,其发病原因至今尚未完全明确。不过,研究表明这可能与年龄增长密切相关。随着年龄的不断增加,我们内耳中的耳石也会逐渐出现退化现象。耳石的稳定性降低,就更容易从原本附着的囊斑上脱落下来。而且,年龄增长还可能导致身体对耳石的吸收能力下降,使得脱落的耳石难以被及时清除,从而增加了耳石症的发病风险。
除了年龄因素外,身体内的激素水平改变、钙代谢的紊乱以及骨质疏松等情况,也可与原发性耳石症的发生存在关联。钙是构成耳石的主要成分,钙代谢异常会导致耳石的结构和性质发生变化,使其更容易脱落。而骨质疏松则可能反映出身体整体的代谢状况不佳,这也可能为耳石症的发生埋下隐患。
继发性耳石症则是由其他明确的原因所引发的。头部外伤是一个常见的诱因,当头部受到剧烈的撞击或运动时,内耳的结构可能会受到损伤导致耳石脱落。比如,在交通事故、运动损伤或者意外摔倒中,头部受到强烈的外力冲击,就有可能引发耳石症。
内耳疾病也是继发性耳石症的重要原因之一。像梅尼埃病、突发性耳聋、前庭神经炎等内耳疾病,会破坏内耳的正常生理功能和结构,影响耳石的附着,使得耳石容易脱离原来的位置。
此外,耳部手术、长期使用某些耳毒性药物、内耳感染等也都可能破坏内耳的正常结构和功能,导致耳石脱落,引发耳石症。一些耳部手术在操作过程中,可能会不小心触碰到内耳的结构,使得耳石移位;某些耳毒性药物则会损害内耳的神经和细胞,间接影响耳石的稳定性。
如何诊断耳石症?
当患者因眩晕症状前往医院就诊时,医生首先会详细询问病史。了解眩晕发作的具体情况,如发作的频率、每次发作持续的时间、在什么情况下容易发作(是起床、翻身、抬头还是其他特定动作时发作),以及是否伴有其他症状,如恶心、呕吐、耳鸣、听力下降等。这些信息对于初步判断是否为耳石症以及分析可能的病因都非常关键。
除了病史询问,变位试验是诊断耳石症的重要方法。其中,Dix-Hallpike 试验是最常用的检查后半规管耳石症的方法。患者坐在检查床上,头先向一侧转动 45° ,然后在医生的帮助下迅速躺下,使头悬于床边并与水平面成 20°。在这个过程中,医生会仔细观察患者的眼球是否出现震颤以及震颤的方向和持续时间。如果是后半规管耳石症患者,在患耳朝下时,通常会在几秒钟后出现眩晕和垂直扭转性眼震,眼震一般持续不超过 1 分钟 。
Roll 试验则主要用于检查水平半规管耳石症。患者仰躺在检查床上,头前倾 30°,然后迅速向左或向右转头。此时,若患者患有水平半规管耳石症,会立刻出现眩晕和水平方向的眼震。通过这些变位试验,医生能够根据眼震的特征和方向,准确判断出耳石脱落的具体半规管,为后续的复位治疗提供依据。
有时候,为了更全面地了解病情,明确耳石症的病因,医生还会安排患者进行其他检查。听力学检查可以帮助判断患者的听力是否受到影响,因为一些内耳疾病可能同时导致耳石症和听力下降,通过听力学检查可以辅助诊断是否存在其他潜在的耳部问题。前庭功能检查则可以评估前庭系统的功能状态,了解前庭功能是否正常,以及是否存在其他前庭疾病。影像学检查,如颞骨 CT、颅脑磁共振成像(MRI)等,能够帮助医生观察内耳和颅脑的结构,排查是否存在内耳畸形、肿瘤、脑血管病变等可能导致眩晕的其他器质性病变。这些检查相互配合,能够大大提高耳石症诊断的准确性 ,为患者制定出最恰当的治疗方案。
如何揪出捣蛋 “石”?
一旦确诊为耳石症,及时有效的治疗就显得尤为重要。目前,治疗耳石症的方法主要有手法复位、药物辅助治疗和手术治疗。
手法复位是治疗耳石症的首选方法,通过医生熟练地改变患者头部的位置,利用重力的作用,让那些 “调皮” 的耳石重新回到它们原本的位置。这种方法操作简便,而且效果显著,复位成功的概率通常能达到 80% - 90% 左右 。常见的复位手法有 Epley 手法、Semont 手法、Barbecue 翻滚法等 ,目前好多医院都由专业机器进行辅助复位。
药物治疗虽然不能直接使耳石复位,但在缓解耳石症患者的症状方面起着重要的辅助作用。当患者在眩晕发作时常常会伴有恶心、呕吐等不适症状,这时候药物就可以派上用场了。常用的药物有甲磺酸倍他司汀、盐酸氟桂利嗪等,这些药物可以帮助患者缓解不适,提高生活质量,让患者在治疗期间能稍微舒服一些。
对于极少数手法复位无效且严重影响生活的患者,手术治疗可能是最后的选择。半规管堵塞术是一种常见的手术方式,医生会通过手术将内耳半规管的一部分堵塞,从而阻止耳石在半规管内的异常活动,达到治疗的目的。后壶腹神经切断术则是切断与半规管相连的后壶腹神经,阻断异常的神经信号传导,缓解眩晕症状 。不过,手术治疗毕竟存在一定的风险,所以在决定是否进行手术时,医生会综合考虑患者的具体情况,权衡利弊后再做出决策。
耳石症日常护理与预防有哪些注意事项?
耳石症患者在日常生活中也有许多需要注意的地方。首先,要避免快速转头、翻身、起床等动作,这些动作可能会导致耳石再次移位,引发眩晕发作。比如,起床时可以先慢慢侧身,用手臂支撑起身体,再缓缓坐起;翻身时动作也要尽量轻柔、缓慢 。
保持良好的作息和饮食习惯也非常重要。充足的睡眠有助于身体的恢复和调节,尽量保证每天有 7 - 8 小时的高质量睡眠 。在饮食方面,要避免食用辛辣、油腻、刺激性食物,减少咖啡、浓茶、酒精的摄入,这些食物和饮品可能会刺激内耳,加重眩晕症状 。多吃一些富含维生素、蛋白质和矿物质的食物,如新鲜的蔬菜、水果、鱼类、豆类等,有助于维持内耳的正常功能。
适当运动对于预防耳石症复发也有一定的帮助。像散步、太极拳、瑜伽等有氧运动,不仅可以增强身体的免疫力,还能改善内耳的血液循环,增强内耳的功能 。但要注意运动强度和方式,避免过度劳累和剧烈运动,以免对身体造成不良影响。
对于患有高血压、高血脂、糖尿病等基础疾病的患者,一定要积极控制病情,按时服药,定期复查 。这些基础疾病可能会影响内耳的血液循环和代谢,增加耳石症的发病风险 。只有控制好基础疾病,才能从根本上降低耳石症复发的可能性。
耳石症虽然不是致命的严重疾病,但它所带来的眩晕、恶心等症状却实实在在地影响着患者的生活质量,让原本简单的日常活动都变得困难重重。了解耳石症的相关知识,无论是对于患者还是普通人来说都有着重要的意义。
如果你或身边的人出现了类似耳石症的症状,千万不要忽视,更不要自行盲目判断和处理。及时前往正规医院的耳鼻喉科或眩晕专科接受专业医生的诊断和治疗,才是解决问题的关键。早期诊断、早期治疗,不仅能让患者更快地摆脱眩晕的困扰,恢复正常生活,还能减少因疾病带来的心理压力和潜在风险。
(文/孟令照 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天坛医院耳鼻咽喉头颈外科行政副主任,副主任医师)
责任编辑:邢晓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