爱耳日,你真的了解吗?
自 2000 年起每年的 3 月 3 日,我们都会迎来“全国爱耳日”这个特殊的日子。她的设立旨在唤起大众对听力健康的关注、普及爱耳护耳知识,减少听力残疾的发生。全国爱耳日就像一位 “听力守护使者”,督促着我们停下匆忙的脚步,关注一下耳朵的健康。
2025 年 3 月 3 日是第二十六个全国爱耳日,今年的主题是 “健康聆听 无碍沟通”。这一主题意义深远,它不仅强调了健康听力对我们日常生活沟通的重要性,更呼吁大家养成良好的用耳习惯,保护听力。拥有健康的听力,我们才能尽情聆听大自然的美妙声音,感受生活的丰富多彩;才能在与他人交流时,做到心领神会,畅所欲言。
耳朵:身体里的 “隐形功臣”
我们的身体里有这样一对 “隐形功臣”,它们默默工作,却对我们的生活有着至关重要的影响,这就是我们的耳朵。耳朵的外形,就像一对精巧的小喇叭,从头部两侧优雅地伸出。它的形状独特,前凹后凸,仿佛是大自然精心雕琢的艺术品 。有的人耳朵小巧玲珑,耳垂圆润可爱;有的人耳朵则较为宽大,耳轮清晰分明,不同的耳朵形态,也为每个人的面容增添了独特的魅力。
可别小看这对看似普通的耳朵,它的内部结构复杂而精妙,是一个充满奥秘的 “小宇宙”,由外耳、中耳和内耳三部分组成。耳朵的工作过程,就像一场精彩的交响乐演出,各个部分紧密配合,缺一不可。从外耳收集声波,到中耳传导和放大振动,再到内耳将振动转化为神经信号传递给大脑,每一个环节都精准无误。倘若耳朵的任何一个部分出现问题,都可能影响我们的听力,甚至导致听力下降或丧失。
生活中的 “耳朵杀手”
日常生活中,我们的耳朵面临着诸多 “杀手” 的威胁,一些看似平常的行为习惯,却可能在不知不觉中伤害我们的听力。接下来,让我们一起揪出这些隐藏在生活中的 “耳朵杀手” 。
如今,耳机成为了我们生活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无论是在上下班的路上、运动时,还是休息放松的时候,很多人都喜欢戴着耳机听音乐、听有声读物。然而,长时间佩戴耳机,尤其是音量过大时,对耳朵的伤害不容小觑。当我们戴上耳机,声音直接传入耳内,离鼓膜非常近。如果音量过大,就像让鼓膜持续遭受 “声浪” 的冲击,会使鼓膜过度振动,导致听力下降。而且,长时间佩戴耳机还会使耳道内的温度升高,湿度增加,为细菌滋生创造了温床,容易引发外耳道炎。
还有一个常见的不良习惯,那就是频繁掏耳朵。很多人觉得耳朵里有耳屎不舒服,就会忍不住用棉签、挖耳勺等工具去掏耳朵。但其实,耳屎(耵聍)是耳朵的 “天然卫士”,它可以保护耳道皮肤,防止灰尘、细菌等进入耳朵。频繁掏耳朵,容易损伤外耳道皮肤,破坏耳道的正常生理环境。一旦皮肤破损,细菌就会乘虚而入,引发外耳道炎,出现耳朵疼痛、瘙痒、红肿等症状。严重的情况下,还可能导致鼓膜穿孔,影响听力。
此外,我们还经常会处于各种噪音环境中,这也是耳朵的一大 “杀手”。比如,工厂车间里机器的轰鸣声、建筑工地的嘈杂声、汽车的鸣笛、鞭炮声、KTV 里震耳欲聋的音乐声、飞机起飞时的巨大噪声等。长期暴露在这些高分贝的噪音环境中,耳朵里的毛细胞会受到损伤,就像被过度拉扯的弹簧,失去了原有的弹性,无法正常感知声音,从而导致听力下降。而且,噪音性听力损失往往是渐进性的,一开始可能不太明显,等我们察觉到的时候,听力已经受到了不可逆的损害。像在工厂工作的工人,如果没有做好听力防护措施,长期接触高强度的噪音,几年后就可能出现明显的听力下降,甚至发展成噪声性耳聋。
科学护耳,从细节开始
既然了解了这些伤害耳朵的 “元凶”,那我们该如何科学护耳,保护好我们的听力呢?下面就给大家分享一些实用的护耳小妙招。
对于耳机爱好者来说,一定要严格控制耳机的使用时间和音量。遵循 “60-60 原则”,即每次使用耳机的时间不超过 60 分钟,音量不超过最大音量的 60%。比如,你平时喜欢在地铁上听音乐,那不妨给自己定个闹钟,60 分钟一到,就摘下耳机,让耳朵休息一下。同时,尽量选择在安静的环境中使用耳机,避免在嘈杂的环境中为了听清声音而不自觉地调高音量。如果必须在嘈杂环境中使用耳机,建议选择主动降噪耳机,这样可以在较低音量下获得清晰的声音 。
关于掏耳朵,我们要改掉频繁掏耳朵的习惯。如果感觉耳朵里有耳屎不舒服,可以用干净的棉签轻轻擦拭外耳道,但不要深入耳道内部。如果耳屎较多影响听力,建议去医院让专业的医生使用专业工具进行清理,这样既能保证安全,又能有效清理耳屎。
在日常生活中,我们要尽量避免长时间处于噪音环境中。如果无法避免,比如在工厂工作、参加演唱会等,一定要佩戴耳塞或耳罩等听力防护用品。耳塞和耳罩就像给耳朵穿上了一层 “防护服”,能有效阻挡部分噪音,减少对耳朵的伤害。而且,在购买耳塞和耳罩时,要选择质量合格、隔音效果好的产品 。
此外,我们还可以通过一些简单的耳部按摩来增强耳朵的健康。比如,每天早晚用食指和拇指轻轻揉搓耳垂,每次 1 - 2 分钟,然后向上提拉耳廓,再向下拉耳垂,各做 10 - 15 次。这样的按摩可以促进耳部的血液循环,增强耳部的抵抗力 。还有一种按摩方法,就是用双手掌心轻轻捂住耳朵,然后快速松开,重复 10 - 20 次,这种方法也能起到按摩耳部的作用,缓解耳部疲劳 。
科技助力,让聆听更美好
随着科技的飞速发展,越来越多的科技产品为我们的听力保护和听力改善提供了有力支持 。
在听力保护方面,降噪耳机成为了很多人的 “心头好”。它主要分为主动降噪和被动降噪两种类型。被动降噪,是通过物理结构来阻挡外界噪音,比如耳塞、耳罩等,就像给耳朵筑起了一道 “隔音墙”,将部分噪音隔绝在外。而主动降噪技术则更加神奇,它利用耳机内置的麦克风收集外界的噪音,然后通过芯片产生与噪音相位相反的声波,两者相互抵消,从而达到降噪的效果。比如,你在嘈杂的飞机上,戴上主动降噪耳机,原本让人烦躁的发动机轰鸣声瞬间减弱,你可以更安静地享受音乐、阅读书籍,或者休息放松 。
对于听力有损失的人群来说,助听器无疑是他们的 “福音”。如今的助听器,早已不是过去那种又大又笨重、声音还失真的模样。现代助听器采用了先进的数字技术,体积小巧精致,佩戴起来几乎不被察觉。它可以根据使用者的听力损失程度、耳道形状等进行个性化定制,精准地放大声音,让听损者能够清晰地听到周围的声音。一些高端的助听器还具备智能降噪、蓝牙连接等功能,在嘈杂的环境中也能帮助使用者更好地听清对话,还能与手机、电视等设备连接,直接收听这些设备发出的声音,极大地提高了听损者的生活质量 。
除了降噪耳机和助听器,骨传导耳机也备受关注。它的工作原理十分独特,不是通过空气传导声音,而是通过颅骨将声音直接传递到内耳。这样一来,就避免了传统耳机长时间佩戴对耳道造成的压迫和损伤,同时也能让使用者在听音乐的同时,还能听到周围环境的声音,提高了安全性,特别适合在户外运动时使用 。比如你在跑步时戴着骨传导耳机,既能尽情享受动感的音乐,又能随时听到周围车辆的行驶声、行人的提醒声,不用担心发生意外 。
展望未来,听力科技的发展前景更是令人期待。随着人工智能、大数据等技术的不断进步,听力设备将变得更加智能化、个性化。它们或许能够根据不同的环境和使用者的需求,自动调整声音的频率、音量等参数,提供更加精准、舒适的听力体验。而且,听力检测技术也会更加便捷、高效,人们在家中就可以轻松完成听力检测,及时了解自己的听力状况 。
行动起来,共同守护听力健康
听力健康是我们生活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她就像一把钥匙为我们打开了与世界沟通的大门。全国爱耳日是一个提醒我们关注听力健康的重要契机。让我们从现在开始行动起来,养成良好的护耳习惯,定期检查听力,保护好我们的耳朵,用健康的听力聆听世界的美好、享受精彩的人生 。
(文/孟令照 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天坛医院耳鼻咽喉头颈外科行政副主任,副主任医师)
责任编辑:邢晓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