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单打独斗"到"系统协同":医康护养一体化模式重塑康养产业新生态​

摘要:医康护养协同服务的核心,在于打破行业壁垒,整合医疗、康复、护理、养老四大核心资源,通过机制创新、技术赋能和服务流程再造,为老年人提供"预防-治疗-康复-长期照护-安宁疗护"的全周期一体化解决方案。

中国发展网讯 第七次全国人口普查数据显示,我国60岁及以上人口已达2.64亿;而国家统计局最新数据显示,截至2024年末,这一数字已突破3.1亿,占总人口比重升至22.0%,我国正式迈入深度老龄化社会。其中,失能、半失能及失智老人超4000万,普遍面临多病共存、机能衰退等问题,对专业化、连续性、整合型的医疗与照护服务需求激增。传统"医院治急病、养老院管生活"的"医养分离"模式,已难以满足老年群体"健康养老"的核心诉求。在此背景下,"医康护养协同服务"模式应运而生,正以系统化创新重构康养产业生态,为应对老龄化挑战提供新解法。

破局之困:传统医养分离模式的三大痛点

长期以来,我国医疗与养老资源分属卫生健康、民政两大体系,形成"各管一段"的服务格局。这种割裂式供给模式,在老龄化深度发展背景下暴露出多重矛盾:

其一,资源错配与供需脱节。大型医院"一床难求"与"压床"现象并存——病情稳定的老年患者因后续康复护理需求无法满足,长期占用急诊资源;而占比超90%的中小型养老机构,因缺乏内设医疗资质、专业团队和资金支持,难以提供疾病诊疗、康复干预等服务,老人一旦突发疾病便需往返医院与养老院,身心俱疲。

其二,服务链条断裂。从急性期治疗到康复期护理、长期照护、心理慰藉等环节,缺乏有效衔接机制。以失能老人为例,术后出院后需居家或在机构进行数月至数年的康复训练,但多数养老机构无法提供专业康复服务,家庭照护者又缺乏技能,导致老人功能恢复受阻,生活质量大幅下降。

其三,产业发展瓶颈凸显。中小型养老运营商面临"医养结合"资质审批难、医护人员招聘难留任难、公众信任度不足等问题。某中部省份调研显示,当地70%的民办养老机构因无法满足医疗资质要求,仅能提供基础生活照料;即便引入医疗资源,也因成本过高导致服务价格超出普通家庭承受能力,陷入"高端化"与"普惠化"的两难。

《"十四五"国家老龄事业发展和养老服务体系规划》明确指出,要"推动'医养结合'深入发展""支持养老机构与医疗机构开展多种形式合作"。从"各自为战"到"系统协同",已成为应对人口老龄化的必然战略选择。

创新实践:医康护养协同模式的内涵与价值重构

医康护养协同服务的核心,在于打破行业壁垒,整合医疗、康复、护理、养老四大核心资源,通过机制创新、技术赋能和服务流程再造,为老年人提供"预防-治疗-康复-长期照护-安宁疗护"的全周期一体化解决方案。

这一模式的愿景,是让老年人不再因"完全失能"被动进入养老机构,而是通过早期介入、科学干预和持续照护,延缓机能衰退、改善健康状况,甚至重获独立生活能力。其对多方主体的价值已初步显现:

对老年人而言,减少了跨机构辗转的奔波,获得无缝衔接的"一站式"服务,健康获得感显著提升;对产业而言,推动资源高效配置,催生"医疗+康复+养老"融合型新业态,加速康养产业向专业化、标准化、规模化升级;对社会而言,缓解了家庭照护压力(我国超60%家庭有失能老人照护负担),提高了医疗资源利用效率(据统计,协同模式可使老年患者平均住院日缩短20%),是"积极老龄观、健康老龄化"理念的生动实践。

科技赋能与典范案例:让协同服务触手可及

医康护养协同模式的落地,离不开科技的有力支撑。互联网医疗、远程监测、智能穿戴设备等技术的应用,正有效破解区域资源不均衡、专业服务下沉难等痛点。

一款仅手掌大小的"智能拇指监测仪"便是典型代表:通过无创夹戴,可实时检测心率、血压、血氧、血糖及部分营养指标,数据同步至云端平台,医生与照护者可远程查看并调整健康管理方案。"以前测血糖要扎针,老人总抗拒;现在夹一下手指,数据马上出来,子女在手机上也能看到,方便多了!"北京某社区养老机构负责人告诉记者,类似设备已覆盖其服务的300余位老人,健康事件响应效率提升40%。

模式的创新,更需要先行者的探索。张瑞华院长及其团队便是医康护养协同模式的早期实践者。其动力不仅源于专业洞察,更来自对母亲的爱——90多岁的母亲曾因严重驼背行动困难,被判定"年老体衰难以逆转"。但在团队设计的"物理治疗+康复训练+营养调理+心理干预"综合方案下,老人驼背程度减轻、行动能力改善,如今已能参与机构的集体活动,精神状态焕然一新。

这样的案例并非个例。张院长团队服务的数据显示,通过早期干预和持续康养,70%的失能老人功能障碍可得到不同程度改善,30%的慢病患者症状明显缓解。"这改变了'老了就该躺平'的消极认知。"张瑞华强调,"康养的本质是赋能——帮助长者维持甚至重获独立生活的能力,享受有尊严、有质量的晚年。"

未来展望:社区嵌入与系统构建,迈向"原居安养"新时代

医康护养协同模式的未来方向,是构建"社区整合型康养服务体系"。通过将服务嵌入老年人熟悉的社区环境,提供日间照料、基础医疗、康复护理、文化娱乐等一站式服务,实现"不离家、不离社区"的原居安养。

这一目标的实现,依赖于多方协同:政策层面需强化政企合作,推动医疗资源下沉(如鼓励二级医院转型为老年病专科医院、支持养老机构内设医务室);服务层面需建立统一标准(如制定康养服务质量评价体系);技术层面需完善信息共享平台(打通医院、养老机构、社区健康档案);人才层面需加强专业护理员、康复治疗师等队伍建设(目前我国养老护理员缺口超400万)。

尽管挑战仍存,但先行者的实践已勾勒出清晰图景:上海某社区的"医养联合体",通过社区卫生服务中心与养老院共建,将老年患者平均康复周期缩短30%;杭州某智慧康养园区,依托AI健康管理系统,实现老人健康风险预警准确率达90%以上……

正如张瑞华院长所言:"医康护养协同不是简单的资源叠加,而是通过系统创新,让养老服务从'生存保障'升级为'生命质量提升'。"在老龄化浪潮下,这一模式的深化发展,不仅将重塑康养产业生态,更将托举起亿万老年人的幸福晚年——这是一场温暖的社会变革,更是健康中国建设的生动注脚。

张院长肖像

张瑞华院长

——本文由中国发展网健康频道原创,转载请注明出处。

责任编辑:邢晓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