随着恶性肿瘤发病率逐年攀升,肿瘤的防治与康复已成为社会关注的核心健康议题。其中,肺癌作为全球恶性肿瘤死亡首位,更是牵动着无数人的心;而体检中常见的结节、息肉等异常结果,也让大众对肿瘤风险充满担忧。近日,深耕中医免疫疗法研究的张大宁医生,围绕“中医肿瘤的防治与康复”这一主题接受专访,从中医视角解读肿瘤防治关键点,分享康复期调理智慧,为大众带来科学指引。
肿瘤防治先破误区:5年生存率非“治愈终点”,病因防控是关键
中国发展网:张医生,如今肺癌已成为全球恶性肿瘤死亡首位,很多人认为肺癌患者活过5年就基本治愈了,您如何看待这个说法?我们又该如何提高肺癌患者的生存质量与生存期呢?
张大宁:首先我要纠正一个常见误区——肺癌5年生存率并非意味着过了5年就完全治愈。西医之所以常用5年生存率作为统计指标,是因为从临床数据来看,癌症患者经过治疗后,5年内复发转移的风险相对较高,若5年内未复发,后续复发概率会降低,但这并不代表永远不会发病,仍需长期关注和健康管理。
至于肺癌为何如今发病率居高不下,其实病因十分复杂。一方面,空气污染是重要因素之一,随着工业化和城市化进程加快,空气质量问题对肺部健康的影响逐渐显现;另一方面,肺功能会随年龄增长而老化,加上新冠感染、慢性炎症等因素叠加,患病风险进一步增加。像我们常说的支气管炎、肺炎、咽炎、鼻炎等慢性炎症,如果患者体质下降、肺功能减弱,长期反复发作就存在恶变的可能。可以说,肺癌在一定程度上是社会发展带来的“时髦病”,与环境、年龄、基础疾病等多重因素相关。
临床中,很多人“谈癌色变”,尤其是老年肿瘤患者,常因伴随基础疾病而面临更高的治疗挑战,这种恐惧心理可以理解。但中医在肿瘤防治领域有着悠久历史与独特优势,早在5000多年前就有“肺痈”“积聚”等类似肿瘤病症的记载。像过去的空洞性肺结核、胸膜炎等,若按现代医学标准检出癌细胞,便属于肺癌范畴,而中医通过辨证论治,在这些疾病的调理中积累了丰富经验,为现代中医肿瘤防治奠定了坚实基础。
癌前干预新思路:中医免疫疗法阻断恶变,为肿瘤防治“筑防线”
中国发展网:现在体检越来越普及,很多人看到报告上的“结节、息肉、囊肿”就担心会发展成癌症,这些异常结果到底是不是癌?会不会癌变?是否需要立即干预治疗呢?
张大宁:这个问题需要客观看待,不能一概而论。我举个例子,就像大树老了树皮会变厚,人体器官随着年龄增长或受外界因素影响,也可能出现功能老化或异常增生,结节、息肉等就属于这类情况,并非所有结节、息肉都会癌变。
以女性常见的HPV病毒为例,HPV病毒有53种分型,若检测呈阳性,尤其是高危型阳性,就属于癌前病变,需要及时干预。而像鼻息肉、肠息肉、胃息肉、宫颈息肉、胆囊息肉等,虽然种类繁多,但只有部分存在恶变可能,不能一看到息肉就恐慌,更不一定要马上切除。
在肿瘤防治体系中,癌前干预是降低发病率的关键环节,中医中药在此方面有着独特优势——修复与免疫调节双重作用。中医认为,肿瘤的发生与“正气亏虚、邪气侵袭”密切相关,在炎症向癌细胞转化的“癌前状态”,通过中药调理可扶助正气、祛除邪气,将异常细胞逆转为良性细胞,就像把“坏孩子”拉回正轨。这正是中医免疫疗法的核心:不直接“对抗”异常细胞,而是唤醒人体自身免疫功能,让免疫系统成为抗击癌变的“主力军”。我们继承传统中医“治未病”理念,通过中医免疫疗法改善机体内环境,从根源上降低癌变风险,为肿瘤防治筑牢第一道防线。
现代医学提倡的“带瘤生存”理念,与中医肿瘤康复思路高度契合。中医认为肿瘤是“全身性疾病的局部表现”,康复期并非追求“一刀切”的根治,而是通过整体调理实现“人瘤共存”。就像高血压、糖尿病需长期管理一样,肿瘤患者通过中医免疫疗法、食疗、情志调节等综合手段,可改善生活质量、延长生存期。对于结节、息肉等癌前病变,更需遵循“定期监测、辨证干预”原则,结合中西医优势制定方案,避免盲目手术或放任不管,这正是中医肿瘤防治“既病防变”思想的体现。
中医肿瘤康复要点:中西医协同,全方位守护生命质量
从中医肿瘤康复角度,日常调理需围绕“扶正固本”展开:一是根据体质食用润肺益气、健脾补肾的药食同源食材,如百合、银耳、山药、枸杞等,为机体提供“能量”;二是保持规律作息,避免熬夜耗伤正气,中医有“人卧则血归于肝”之说,充足睡眠是免疫修复的基础;三是适度运动,太极拳、八段锦等功法可调和气血、增强肺功能,助力康复。最重要的是,肿瘤防治与康复需中西医协同,发现异常及时咨询专业医生,将中医免疫疗法与规范治疗结合,实现“未病先防、既病防变、愈后防复”的全周期健康管理。张大宁医生强调,中医肿瘤防治不是“替代治疗”,而是与现代医学互补的重要力量。未来,她将持续推进中医肿瘤科普,让“治未病”理念和中医免疫疗法惠及更多患者,助力大众建立科学的肿瘤防治观,在中西医协同下守护生命健康与生活质量。(中国发展网 邢晓倩)

北京鹤年堂中医药研究院院长张大宁
注:本文仅供科普,具体诊疗请遵医嘱。
责任编辑:孟永